网页即时交流
QQ咨询
咨询热线
020-28998648
0
从成都诊所,看中医馆产业化创新之路
2020-06-29 20:44:55 浏览:2610次 【


我作为一个市场营销者的角色,不谈中西医孰是孰非,只想谈谈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中医人应该有的一些思考。

来源:医馆界

作者:周航

编辑:勾陈




写在前面:我的先生是一位中医人,身边也多是医疗圈的朋友。2012年同先生共同创立了自己的专科诊所品牌:铃医脊康堂。在成都杏林堂、紫荆西路、华润路、西村大院都开设有分店,治疗方向主要是脊柱相关病。所以涉及的领域包括了中医传统疗法和现代康复的诸多理念。


随着国家大力推广中医,也让我们站在中医和西医之间的领域,观察到中医产业发展的种种现象。我作为一个市场营销者的角色,不谈中西医孰是孰非,只想谈谈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中医人应该有的一些思考。



药与非药



前段时间跟杏林春堂的曾总谈及非药物治疗项目合作时,有很多感慨。很多医馆都在争夺有限的知名老中医资源,因为年轻中医的培养周期很长,虽然能力已经成熟,患者却并不买账。


医疗行业有句话叫“西医认门,中医认人”。选择西医时,患者会更关注医院的声誉,学术地位和硬件设施,而选择中医时,则更看重中医个人的能力。原因很简单,西医是靠数据诊断,中医是靠人的经验来判断的,如何选择,显而易见。同时选择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医疗行为的选择,是不能纯粹以金钱来衡量的。


传统中医馆的主要经营模式是以药养医,对老专家的趋之若鹜也就不难理解了。对医馆来讲,老专家就是自带流量的红人。


但过度依赖专家资源这种不可复制的能力,则是医馆行业巨大的发展瓶颈。如何突破医馆困局?扶持年轻中医和非药物治疗,是我和曾总给出的共同答案,我想也是很多医馆经营者在共同探索的路径。百年老字号成都同仁堂,近期正在打造的1000平米非药物治疗中心,也是在新型中医馆路上的一次探索。


我是带着对中医浓重的好奇心来读《黄帝内经》的,《内经》十八卷仅存《素问》《灵枢》。岐伯说,针、砭、艾、毒(药)、踩跷(正骨)五种医疗方式,分别来自东南西北中,华夏文明的各个分支。


古往今来中医从来都不是用一种方式来治病的,而以药养医,本身就是对药物价值的高估和对中医技术手段的价值低估。古装剧里动不动就给昏死过去的人灌中药,这是对中医深深的误解。


《灵枢》整卷都是记载针法治病,中医九针,现在使用最多的也仅属毫针,而且主要应用于慢性疼痛,神经康复层面。针灸对于内科疾病的治疗,已经在片片处方中石沉大海。更可笑的是,韩国人拿着针灸申遗,国人愤怒之时,中医人更是心痛。


中医九针

艾灸近年有大兴国风的趋势,但看到有艾就是灸的“艾灸床、艾灸凳”大行其道,不免得讽刺。不辨证,不选穴的艾灸,灸你个满头大包不在话下。隔物灸、麦粒灸、火龙灸、吹灸、雷火灸、悬灸、温针灸、化脓灸等等传统灸法又有多少人知晓?先生的一位中医友人许医生,每每提起艾灸都会讲起很多用药疗效不佳,艾灸却见奇效的案例,兴奋不已。在临床中多种疗法的结合也让医生对疾病的视角从平面到多维。


隔物灸


谈及中医正骨更是让人泛起淡淡的忧伤。先生本人就是学针推专业的,对中医正骨更是有将近20年的钻研实践。前几日和华西医院脊柱外科的朋友喝茶时,朋友表示对中医正骨有浓厚的兴趣。他说在脊柱外科,椎间盘突出只要符合手术标准,减压之后马上就见效,但对于落枕这样的小问题却实在没有办法,而正骨却可以立竿见影。


华西脊外每天数百人的门诊量,只有20%需要手术,其他患者只能推走,让患者去哪?正骨在保守治疗中效果显著,却苦于没人教、没人学的尴尬处境。没人教是因为传统正骨风险大、没有标准化、在中医教学中边缘化;没人学是因为太辛苦,对应用前景没有预估。


然而在我们的诊所经营过程中,正骨对于颈腰椎病治疗的有效性却极少让人失望。刮痧、拔罐虽应用广泛却没有价值凸显;药熨、药浴、熏蒸、砭石仿佛只活跃在各类SPA中心;还有许许多多传统外治疗法已经在历史的声浪中销声匿迹。


非药物治疗在医患双方当中的口碑其实一直不错,与其说是叫好不叫座,不如说是商业变现能力太差,而且市场的不规范导致行业鱼龙混杂。各种养生馆打着中医的旗号,各行其事。学个几天阴阳五行、奇经八脉就出来招摇撞骗的中医票友,更是比比皆是。中医觉得不值钱的东西,被不懂中医的一包装,摇身一变就价值万千。骂是没有用的。中医产业化,规范化才是王道。



细分市场  重塑价值



小儿推拿借着80后父母对抗生素胜过民族仇恨般的排斥,成为新宠。中医儿科似乎填补了短缺的儿科医生缺口,当然还夹带着各种各样培训7天月(keng)入(meng)过(guai)万(pian)的小儿推拿培训班。学了给自家孩子保健无可厚非,用于执业就不能不说是传统中医教育的悲哀了(小儿推拿是中医针推专业必修课)。


成熟的中医品牌,成都知名中医儿科品牌寇小儿,可以算是抓住了市场时机的赢家,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寇家的APP、自有品牌食品药品、人才储备计划。中医儿科等于没有副作用的儿科,是寇小儿重塑的价值。


另外成都本土品牌汉棠中医美容,在中西结合、新中式VI&SI系统、自主品牌产品上下足了功夫。同时利用区域圈层产业合作,快速崛起。董瀛一手打造的网红中医馆让中医和医美划上等号,是汉棠重塑的价值。


寇小儿中医馆


汉棠中医美容


秉正堂创始人夏隆江老师是另一位典范,在秉正堂,除了时尚温暖的环境外,中药咖啡,中药鸡尾酒,中药巧克力,中药茶饮,为小朋友提供应急衣物等等,处处都能看到创新,创意和精细化运营的影子。刘总为我介绍,秉正堂的医生普遍以中青年为主,80后90后医生已经可以独挡一面。医生主要以中医学硕士、博士为主,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都非常强。秉正堂西村店的非药物治疗中心也致力于非药物疗法的研发应用,新型中医的布局中可谓用心良苦。


秉正堂


由南贺老师创立的铃医脊康堂品牌则定位脊柱专科,环境和传统中医馆区别很大,完全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对标国外整脊中心的硬件设施,同时自主研发的硬件也随处可见。


在技术手段上以传统中医正骨、针推为基础借鉴美式整脊和现代康复的标准化评估,在操作上更有针对性、安全性,也实现了质的突破。硬件研发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却是铃医脊康堂多年来始终坚持的工作。


秉正堂和铃医脊康堂同样关注的一点则是客户教育,客户的理性选择,面对疾病的理性对待,这些可以让患者不焦虑,更大限度的提高患者依从性、信赖感、和有效性。夏隆江老师和南贺老师及合家体适能李清岭老师就中医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及运动疗法的有机结合有过深入探讨,虽然领域不同却擦出激烈火花,以患者为中心的解决方案,才是中医的最大优势和突破口。


铃医脊康堂



产业链——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近些年Matland、Mckenzie、SET等技术,在国内卖完书籍卖培训,卖完培训卖设备,卖完设备还要甩一句“中医康复都是渣渣灰”。扎心吗?习惯就好了。扎扎实实的解剖学、生物力学基础;严格的诊断分型标准;量化的操作时间频次;为了您上手方便还提供软硬件支持。技术交给你不要紧,钱得赚够。嫌卖的贵吗?人家有专利保护。面对人家陆海空联合作战,我们是否还期待着小米加步枪能在这样一场医疗技术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学术研究要传承、要创新,更要市场化。学术研究,到培训体系、硬件研发、技术推广,到底谁领导谁?好技术好产品需要满足医生、医院、患者的三方价值平衡才有可能活下来。经济学中那双看不见的手,你只是看不见,不代表对你不下手。


小针刀算是中医传统针法衍生出来的一个市场化表现不错的技术,市场价值也被重新塑造。


从技术到工具都可以算是传统和创新的一次碰撞。筋膜和筋膜链体系是近些年在国内火热的概念,第一次在《解剖列车》一书中初见筋膜链,我连忙合上看看书名,确认一下我看的不是《中医经络解剖》。酷似我家传刮痧板的“筋膜刀”一套要几千人民币。


先前有做现代康复的朋友开玩笑说“中国人就是厉害,什么技术传进来都能被放进中医体系。”又怎么能说,不是中医的前瞻性呢?上病下治、内病外治、左病右治、情志治病、寒热表里······作为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们不该偷着乐吗?前几日翻阅资料时发现一款作用于筋膜层的“得气针”,不知道是国人创新,还是筋膜体系对传统针灸的进一步入侵呢?


得气针


小针刀


筋膜刀


筋膜和经络


前几日和中医药大学的一位教授有一次长谈,这位老师先后在针推专业和康复专业执教,对中医传统疗法和西医的现代康复理念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目前的学校教育是明显滞后于市场的,学生对于走出校门后究竟能干什么是模糊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看到的是现在什么行业火热,而毕业后呢?市场在需要人才时,学生供不应求;市场在接近顶峰时,人才出现井喷。


推动中医创新技术,推动创新技术创新理念进校园,推动校企联动。让市场化需求带动教育、研发、生产、营销、应用的全产业链。



跨行业对比和国家战略



中医药是继孔子学院之后文化输出的重要国家战略,中医诊所备案制、中医师承、特有专长一系列政策,看得出国家振兴中医的决心。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中医馆也看得出大家对于中医市场的预期,但从实际经营来讲和预期还相去甚远。

对比近年来兴起的同样是医疗服务业的私营“牙科”“眼科”,中医馆似乎是一个相对落后的行业。







人才供给

收费结构

经营模式

中医

年轻医生认可度低

挂号费、药品、针灸

医生不属于医馆员工、人员管理松散、医生看重眼前利益不注重技术创新也不愿把创新技术外传。

牙科

年轻医生容易上手

挂号费、检验、药品、手术、材料、牙齿美容

全职医生更看重企业发展;硬件设施、耗材供应链健全产业分工明确。

眼科

年轻医生容易上手

挂号费、检验、药品、验光、配镜、手术

全职医生更看重企业发展;硬件设施、耗材供应链健全产业分工明确。


从商业模式上来看,西医在分科上以病种分科,患者选择不困难,医生培养有针对性,软硬件支持,药品耗材也都把市场做得很细。而中医分科往往什么都看,患者选择成本很高,行业配套中药饮片厂占了半壁江山,其他耗材类也就属针灸能上得了台面。


最热闹的就是炒中药,人参、石斛、冬虫夏草,也不知道跟炒生姜、大蒜的是不是一伙人。其实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品牌在中医细分市场崭露头角,技术创新也往往出现在这些品牌。


中医和西医


有人会说,中医几块钱的药可以治大病,太商业是否会让老百姓看不起中医?产业化不代表看病贵,而是引入参与机制、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产业化是市场成熟的体现,也是行业分配机制的重构。人才供给、技术创新、商业模式,中医人需要跨过的门槛还太多太多。


中医品牌营销,差异化将是重点。中医行业的市场营销我最佩服国字号,国家元首纷纷给中医打Call。中医人也将借着这股东风,扶摇直上。16年菲尔普斯背后的中国红,仿佛飞鱼背上刻着复兴中医的印章。


丨作者介绍
周航,铃医脊康堂联合创始人,全国妇联女性健康爱心大使,中华整脊医学会高级讲师。
全部评论(0)
  • 作者:卢彦01为什么社群在这个时刻点引爆?答:主要有两个原因,从外来讲就是技术的驱动,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社交软件,让人们随时随地的交流、互动变得触手可及,而随时随地的交流,让那些有相同兴趣、爱..

    赢诊堂主浏览:1次 评论:0
    2020-08-16 16:37
  • 作者:卢彦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教父》这是《教父》里面的一句台词。虽然只是一句台词,却道出了人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能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赢诊堂主浏览:2次 评论:0
    2020-08-16 16:35
  • 5月2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下称国家医保局)召开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启动视频会议,标志着于国家层面真正启动对DRG付费方式改革的探索。6月5日,国家医保局联合4部门公布《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

    赢诊堂主浏览:2031次 评论:0
    2020-08-16 16:09
  • DRG的到来意味着公立医院绩效分配模式进入第三阶段。奖金属于奖励性薪酬,是医院业务科室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绩效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医院业务科室主要包括:临床业务科室、医技科室还有护理人员三个组成部分..

    赢诊堂主浏览:2329次 评论:0
    2020-08-16 16:08
  • 我作为一个市场营销者的角色,不谈中西医孰是孰非,只想谈谈在产业化的道路上,中医人应该有的一些思考。来源:医馆界作者:周航编辑:勾陈写在前面:我的先生是一位中医人,身边也多是医疗圈的朋友。2012年同先生共..

    赢诊堂主浏览:2611次 评论:0
    2020-06-29 20:44
  • 2019年6月,我慕名拜访了贵州桐梓县的一家诊所。这家诊所的老板是一个70后的小姐姐,她诊所面积260平方左右,员工六人。她每天门诊量70至80人左右,但她的月销售额一直维持在八十万元左右,日均三万元,如此高的客单..

    赢诊堂主浏览:3069次 评论:0
    2020-06-26 09:46
  • 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合规的都是一样的,不合规的各有各的不同。个性化的医美治疗,既具备医疗的全部属性,又要根据客患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相比一般的疾病医疗,要更加复杂。那么医美能出现快餐、酒店行业..

    赢诊堂主浏览:1625次 评论:0
    2020-06-18 21:15